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。记者从当日举行的《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》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,根据2020年至2024年的实地调查,北京市累计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,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。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,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正不断取得显著成效。
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,2020年至2024年的实地调查中记录的151个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,主要包括森林、灌丛、草地、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。7121种各类物种,包括藻类、高等植物、脊椎动物、昆虫、大型真菌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。
“遗传多样性方面,北京收集保存了农作物种质资源5.6万份、畜禽遗传材料1.5万份。重点保护的天然林木种质资源47种。拥有京西稻、北京鸭、北京油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。拥有古树名木4.1万余株。”刘贤姝说。
近年来,北京市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,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市域面积达27.5%,全市重要生态功能区、生态敏感区和重要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。同时,建立了5类、79处自然保护地,形成类型比较齐全、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。完善以植物园、动物园、救助中心为主的迁地保护体系,重点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有效保护。
刘贤姝表示,未来,北京市将继续以首善标准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,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,也期待社会各界持续积极参与,共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,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。
据了解,《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》白皮书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、北京市农业农村局、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发布,是北京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首部白皮书。(记者田晨旭)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周小红】